區教體局供稿 在亭西小學,小記者們用稚筆、用雙腳、用真心,譜寫著一曲關于信心與希望的生命之歌。一支由鄉村兒童組成的“后備軍”,從略帶羞赧到沉著大方,從畏葸不前到一往無前,他們以《關心下一代周報》小記者站為園地,在芬芳的泥土中生根發芽,在新時代的東風里拔節生長。
扎根田園,蓬勃而出的信心。2023年3月16日,亭西小學的社團建設再獲新突破,在各級關工委的關心下,《關心下一代周報》小記者站成功揭牌。“鄉村學校建小記者站,恐怕有點不切實際?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學業成績?”建站之初,有人疑慮重重。李丹校長卻堅信:“鄉村的孩子,既要擦亮雙眸,更要開闊視野,小記者站是鄉村學子綜合學習的好陣地。”
“先打好扎實基礎再說!”輔導老師黃建華帶著孩子們從讀報紙、聽廣播起步。學校舉辦專題講座,孩子們勤讀優秀稿件,尋找校園新聞的切入點。胡煜葶第一次提問時,緊張得滿臉通紅;姚梓辰擬個采訪提綱都困難重重。老師們總是不厭其煩,耐心鼓勵:“鄉村兒童的筆觸最真實,這就是我們的獨特魅力!”
轉機出現在一次跨學科主題活動中。適逢桃花節,小記者們用鏡頭記錄桃林里的歡笑聲,用文字描寫桃林下的七彩花。當張焱淏的《桃花園里學“疏花”》登上《關心下一代周報》時,全校沸騰了。那天是4月28日,建站僅一個多月。“原來鄉村的平常事也能寫成好新聞!”輕嗅著油墨的芳香,欣賞著自己的文字變成白紙黑字,孩子們的雙眸閃動著欣喜的光芒。小記者首發作品,就像一支破土而出的筍芽,讓所有人充滿了希冀。
風雨淬煉,茁壯成長的希望。真正的考驗接踵而至。2023年秋,小記者站發動“鏟除加拿大一枝黃花”生態文明實踐活動。孩子們身穿紅馬甲,頂著烈日來到現場,小手磨出了水泡,手臂映出了血跡,卻沒有一句怨言。活動后交上來的通訊稿卻千篇一律:“今天陽光高照”“大家汗如雨滴”。指導老師帶著孩子們重回現場,分析照片,回放視頻。“新聞不是流水賬,要寫出靈動的人物和鮮活的場景!”
這一堂實境采寫課,讓胡煜葶豁然開朗。她在《守護土地的戰爭》中寫道:“那些看似耀眼的黃花,根系扎得那么深,根尖伸得那么遠,它們竟然能絞殺成片的農作物。滅除入侵有害生物,也是小記者應盡的擔當。”從自然觀察到生態警示,孩子們的作品有了深刻的主題。
更大的挑戰來自對“故事爺爺”陸子森的專訪。面對共和國同齡人,小記者們茫然無措,謹小慎微。“周報”記者喻潔現場指導,組織頭腦風暴活動,引導他們開拓思路:“關心陸爺爺童年的夢想”“關注他從校長到愛國主義教育宣講員的經歷”。在記者的激勵下,小記者積極性越發高漲。當七十多歲的老校長展開發黃的照片時,小記者的心田泛起了波瀾。應佩佩在采訪手記里記錄:“我們既佩服陸爺爺執著的求學精神,又敬佩他為教育事業作貢獻的熱忱情懷,更為他講的一個個精彩故事所折服,真是故事爺爺故事多!”經過一周的交流、書寫與斟酌,長達千字的報道在國慶期間登上江蘇少年網頭條,小記者們終于寫出了“網絡上查不到的真實故事”,深切體會到“用文字傳遞信心與力量”的使命感。
薪火傳承,日益增長的力量。2024年4月16日,是小記者永遠銘記的日子。中國關工委主任顧秀蓮回到母校。“親愛的顧奶奶,我是《關心下一代周報》的一名小記者!上個星期,我剛剛報道了學校第六屆桃花節的活動……我們小記者用文字記錄生活、宣傳家鄉,感覺特別自豪!”四年級小記者張李梅同學向顧秀蓮奶奶匯報參加《關心下一代周報》小記者活動的收獲。顧秀蓮主任握著小記者的手說:“你們寫的每個字,都是鄉村振興的希望!” 和孩子們合影時,她親切寄語小記者們:“要關心時事,積極宣傳典型的身邊事、身邊人,以‘童言童語’的方式講給身邊的同學們聽,將來講好家鄉故事,講好中國故事,傳播好中國聲音。”
中國關工委主任顧秀蓮與小記者合影這份囑托點燃了更多熱望。六年級小記者主動發起“課間一刻鐘”采訪計劃,關注同齡人的興趣與特長;五年級的任徐徐追蹤報道“識百草”活動,從鐘錫芹奶奶端午香草的故事里領悟中華傳統的要義。孩子們的文字不再局限于校園,他們與村支書對話,向非遺傳承人致敬,在張謇故居參加狀元文化論壇。據不完全統計,兩年間小記者站師生共發表文章一百余篇,更令人欣喜的是,8名小記者在全區征文比賽中獲獎,在全省小記者站相關評比中,連獲3個一等獎。“尋訪典型模范讓我學會做人,新聞寫作增強了我愛祖國、愛家鄉的情感!”省標兵小記者姚梓辰的獲獎感言,代表了每一位小記者的心聲。
亭西小學的小記者們用行動證明:信心的力量不在于平臺的高低,也不在于起步的早晚,而在于向陽生長的姿態。當鄉村兒童舉起相機、奮筆疾書的那一刻,他們不僅在描繪生活,更在描繪屬于金色少年的未來。這,正是對“心有所信,方能行遠”的最好詮釋。
